top of page

鈐印 ─ 精確的痕跡 - 鮑慕貞

鈐印 ─ 精確的痕跡

春季拍賣會上的戰國兩漢印

在拍賣市場上,印章佔的比例不多,只有零星的交易。然而不論書畫、擺件、文玩或珠寶,在拍賣前都經過不同專業項目的處理,期能全面呈現物品的故事。印章藝術,不獨欣賞印石,最重要是篆印內容,欣賞印文或圖像同時讀出篆印、受印者、以至印章收藏者的故事。因此,細緻精確地鈐出印文是幫助鑑賞的重要一步。早前鮑慕貞老師替拍賣行處理了一批印藏,在此節錄她分享鈐印過程的心得與點滴,同時亦希望大家對印章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。

項目:
印章共66件,其中三件為雙面印。年代戰國至兩漢,大部份為銅印,也有數方玉質印(宋至明)。戰國印尺寸較小,印鈕有穿孔,矮身,因印體已被磨滑,執拿鈐蓋或鈐蓋後收回都有難度。大的銅印及玉印一樣有磨滑的問題。

處理:
先將印文鈐蓋,方便查出印文。鈐朱這個工作,要點耐性、體力和心靜。若處理的數量大,這反覆的動作,也實在呆板,一旦鈐出的印色或線條不理想,還需擦走印泥,重新來過。每次打上印泥,應先把印面舊有的印色清掉,雖然麻煩,但這更確保沒有讓殘留的艾絲(印泥中一絲絲的纖維)影響了印文線條。

若果鈐印講求的是耐性和技巧,釋文的要求就更高更全面。要確定一種不是用於當代的文字,只能靠以往積聚的相關知識,即對中國書法的了解,尤其大小篆的認識,印章歷史以至對所屬朝代的研究,簡言之,要多讀書才能應付,當中,包括印譜和字典。

鮑老師需要處理的這批印,是日本收藏家小林斗盦的藏品。小林先生是很早來華與中國書畫篆刻家交流的學人,他的全面,在鑑賞,研究跟創作都可體現,也對不少出土的古璽印做了編著鑑定的工作。他對藝術的堅持專注正是老一輩學者的治學寫照。鮑老師帶來由他編製的《中國璽印類編》,先把一部份的印文查出。最終,再加上拍賣行方面共同努力,大部份文字都能查證。至於存疑的印文,為何只能留空,不去假設,原因是剛好這些印章是姓名章,難靠前文後理來猜測。

文字查不出來,可能是這個字從未被學者們識別過來。今次遇到的更多是印體有缺損,線條模糊磨損,就算鈐朱紙上,也未能看清原樣。嘗試把沾上了印泥的印章蓋到柔軟的紙巾上,即使是不平坦的印面都能如實顯現,再加上拍照就可全面紀錄。

其中有幾方肖形印鈐到紙面上只留下圖像的輪廓,處於下一層,即輪廓內的細線條根本就印不出來。這亦是戰國肖形印的特點。製作時先澆鑄,後再作細部加刻,很多時就出現兩個層面(第一層是以鑄模方法出現的動物或人物的輪廓,第二層是動物或人物內部的細節描寫)。所以,要得知印章的完整面貌,我們要對原印、印蛻、及封泥進行三方面的對照研究。封泥,是把印章抑植(壓印)在濕潤的泥上,原理就如利用軟身紙巾,印章隱藏了的細部都不會遺漏。

後記:

拍賣會前都有預展,鮑老師帶了數位《隨意雅聚》的畫友去參觀並了解一下拍賣模式和運作。除了這批戰國印,同場印章數量不多,看見有刻上文字的三方,是近代名家所作,可惜並沒有鈐出印文,圖錄上更無標示篆刻家及釋文。如前所述,除了印石本身,包括石種、形態、罕有度、完美度或刻工作為賣點,如果能鈐出印文,篆刻家及釋文等資料展示,一定會更突出印章的藝術價值。

希望這三星期的《鈐印 ─ 精確的痕跡》可令大家對篆刻有進一步的認識,欣賞書畫同時,更要細心觀賞篆印。

小林斗盦簡介:
小林斗盦(Toan Kobayashi,1916-2007)本名庸浩,號斗盦,亦字斗庵。生前任全日本篆刻聯盟會長、中國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,為當代日本書法篆刻界泰斗。

* 請參閱鮑老師《鈐印 ─ 精確的痕跡》全文


https://silent-drip.blogspot.hk/2018/04/blog-post.html

bottom of page